网上流传了一个有趣的笑谈,称我国顶尖的大学中,实际上有两所“第一名”,那便是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。这两所名校之间的竞争,已经持续了近百年,却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。尽管这两校之间的较量异常激烈,但从国家的角度来看,顶尖高校越多,培养的人才越丰富多样,国家的发展与进步也会更加迅速和全面。
不可否认的是,清华和北大都属于我国的最高学府,它们为新中国的建设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,绝非简单数字或排名所能衡量。作为国内顶级大学,其对考生的录取标准自然非常严格。如今,想通过高考进入清华北大,无疑是各省份中成绩最优异的学生,其学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全国范围内都属极其优秀的佼佼者,这也使得大多数学生只能仰望名校的门槛。
展开剩余89%然而,回溯90年前的民国时期,当时的清华大学已是全国最负盛名的学府之一。那时,清华曾出过一道极为特别的招生考试题,这道题不仅形式独特,而且成为录取的重要依据。这道题不同于平常试卷上的诗词、文章等常规题目,而是以“孙行者”为题目,要求考生对出一副对联。这看似简单却古怪的题目,最终只有一名考生写出了令考官满意的答案。
那么,这道题究竟是谁出的?出题者的用意何在?又是谁能够完成这道难题?这些问题至今令人好奇。1932年7月,由民国外交部和教育部联合管理的国立清华大学,迎来了当年的招生季。往年此时,试卷早已准备完毕,学生们只需按时参加考试,教师们再逐一阅卷,择优录取。但这一年,文科试题却迟迟未定,成为学校的一大难题。
这主要是因为负责中文出题的系主任朱自清,刚好赴海外进行学术访问,导致出题工作出现空缺。校方经过多次商议,最终将这一重任交给了清华中文系教授刘文典。接到任务后,刘文典感到压力巨大。那时,国家政局动荡,很多学校师资匮乏,许多老师还得身兼数职。除了在清华教授中国文学,刘文典还要兼任北京大学的讲师,同时负责校勘古籍,如《庄子补正》《说苑斛补》等书的整理编撰。
面对临时增加的出题工作,刘文典深感力不从心,便萌生了寻求帮助的念头。某天,正当他焦虑之时,一位特殊的访客来到他家。见到这位客人,刘文典欣喜若狂,立刻抓住他的衣袖感叹:“老天有眼,派鹤寿兄来帮我了!”这位客人正是当时著名的国学大师陈寅恪,字鹤寿。
陈寅恪听后颇为疑惑。经刘文典解释,他才明白,自己被邀请代为出题。陈寅恪坦言:“我从未出过考试题,恐怕这次会弄砸,还请舒雅兄另请高明。”但刘文典坚定回应:“不,我相信没有人比你更适合这项工作,这个任务非你莫属!”
刘文典坚持陈寅恪出题,有两个主要原因。首先,陈寅恪作为一代国学泰斗,学问渊博,学术地位崇高,完全符合要求。其次,他曾与梁启超、王国维齐名,被誉为“清华三巨头”,在清华多年执教,对学校的学生培养标准非常了解。此外,他兼任历史、中文、哲学三系教授及中央研究院理事,具备广博的文科视野,能够精准把握国家和高校对文科学子的需求。综合考虑后,陈寅恪成为了这次出题的最佳人选。
思考再三,陈寅恪最终答应了请求。时间紧迫,他只有三天准备命题,并将试卷交给刘文典,后者前往北戴河出差。回家后,陈寅恪苦思冥想,忽然嘴角浮现深沉的笑容,他想到了绝妙的题目。第二天,他便将命题交给刘文典。
但刘文典看到试题时却颇为疑惑。陈寅恪出了两道题。第一道是作文题,题名为《梦游清华园记》。这个题目看似轻松,毫无以往常见的家国情怀或时政话题的厚重感,甚至像小学生的作文题。但其实这道题巧妙地让学生自由表达他们对清华的向往,既考察文学功底,也让学生自我审视求学动机。刘文典对此颇为认可。
真正让他困惑的是第二道题——一道简单的对联题,题目是“孙行者”。这题让刘文典摸不着头脑。清朝灭亡后,对联题目已鲜少出现在考试中,而“孙行者”这一上联极为怪异。为何陈寅恪会设计这样一题?
其实,这道对联题意深远。众所周知,对联是汉语语言的精华。标准对联讲究“对仗”,口语中对仗是语言对称,书写时是文字对仗。三个字的对联属于“无情对”,不仅要求上下联字义相对,更要内容无关联,看似简单实则极其考验考生对国学的理解和知识储备。
经过评议,刘文典同意将这两题列为入学考试题目,半个月后,题目正式发布给考生。考试当天,面对这两道极具挑战性的题目,考生们纷纷愁眉苦脸,挠头苦思。监考老师直言,这是清华史上最难的一次考试。
奇特题目带来了糟糕的考试成绩。阅卷时,陈寅恪同样满脸愁容。第一题作文虽各不相同,但由于考生普遍优秀,表现尚可,没有太大漏洞。第二题“孙行者”对联则难倒众多考生,许多人无从下笔,交白卷,甚至有人写出与题目无关的“西游记”或“猪八戒”之类答案,令陈寅恪失望至极。
正当他以为无人合格时,最后一张试卷上的答案让他眼前一亮。考生写下了三个字:“胡适之”。陈寅恪立刻惊呼:“答得妙极了!真是杰出的答案!”翻看试卷姓名,写着“周祖谟”。陈寅恪对同事说:“这位周生才华横溢,足以进入清华,甚至全国任何名校。”
为何“胡适之”成为出色答案?这其中含义深远。胡适之与孙行者都为人名,“胡”和“孙”都是百家姓,将两者连读音近“猢狲”,即猴子的别称,呼应“孙行者”即孙悟空之意。此外,“适”古意为“到达”,与“行”表示行走过程相呼应;“之”和“者”为古文虚词。对联的音律上,孙行者的“平平仄”与胡适之的“仄平仄”符合规则,堪称完美。
据陈寅恪回忆,他最初构思的理想答案是“祖冲之”或“王引之”,但都不及“胡适之”精妙。由此,他坚信周祖谟才华卓绝。
那么这位周祖谟究竟是谁?经查资料,周祖谟年仅18岁,生于北京,自幼研读儒家经典,国学根底深厚。转入现代新学体系后,他依然成绩优异,小学时曾连跳两级,11岁考入北京师范学校。不久前刚从北京师范大学附中高中毕业,便报考清华。
陈寅恪随后邀请周祖谟到办公室谈话。周祖谟坦言,面对“孙行者”题目,思考良久,曾考虑“王引之”和“胡适之”,最终认为“胡适之”更对称且工整。陈寅恪感叹:“单论此题,连我也不如你理解深刻。”
交流中,陈寅恪越发认可这位文采斐然、志向远大的少年,亲自邀请他入清华学习。周祖谟自然心悦诚服,欣然接受。可惜,开学前因学费昂贵,周家经济有限,未能筹集足够费用,周祖谟未能如愿入清华。
不过,陈寅恪曾言,周祖谟才华横溢,任何顶尖高校皆可。最终,周祖谟顺利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,入读这所同样享有盛誉的名校。陈寅恪也认为北大的国学氛围更适合他的发展。
北大毕业后,周祖谟专注文学与音韵研究。新中国成立后,他重返北大任教中文系,主讲现代汉语、汉语史、音韵学、《说文解字》研究及语言文学经典课程。1955年,受教育部委托起草《现代汉语教学大纲》,后任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,潜心国学研究数十年,最终成为新一代国学大师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盛达优配-盛达优配官网-正规配资-股票配资网址导航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