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我感觉自己真的老了,跟不上时代的节奏了,真是无奈。去年我路过商场时,看到一群人拼命排队抢那些塑料小人,我当时心里还在嘀咕:“这玩意儿能吃吗?”没想到,今年泡泡玛特竟然跑到巴黎卢浮宫开店,蕾哈娜背着那个Labubu出门,贝克汉姆也晒出了女儿送给他的Labubu挂饰。连奥斯卡影后凯特·布兰切特走红毯时都抱着它!更夸张的是,一款全球限量版的薄荷色Labubu拍卖价居然高达108万人民币,竟然比我老家的房子贵了两倍。而我,这时候还在犹豫“59块钱买个摆件是不是有病”呢。
当我看到一些数据,才意识到自己有多么落伍:泡泡玛特去年的海外收入猛增了375%,尤其是Labubu系列,年营收从3.68亿飙升到30.4亿,增长幅度达726%。在北美,客单价高达68美元,甚至有老美愿意排队三小时只为拆一个盲盒。这完全不是玩具,而是变成了全球Z世代的社交货币。
为什么我当初不理解它?其实,这股热潮根本不止于“玩具”本身:
展开剩余65%1. 情感寄托的“丑物件”
Labubu的设计师龙家升创造了带有尖牙和异瞳的“暗黑小巫女”,这种将北欧精灵与东方志怪元素结合的设计让我一开始感到奇怪,但年轻人却视其为珍宝——在豆瓣上,有人竟为它写下了12万篇故事。有些人把它当做失恋后的安慰,有些则当作职场上的“战友”。调查显示,78%的人把Labubu视为“精神伙伴”,63%的人通过拆盲盒来减压。下班后,一位加班狗捏着Labubu抱怨老板,这小玩意儿早已经超越了塑料的本质,成为现代人的“便携式心理医生”。
2. 身份认同的“购物游戏”
泡泡玛特将奢侈品的玩法演绎得淋漓尽致:隐藏款的概率仅为1/144,而泰国限定款的价格在国内则高达7倍。更绝的是,他们学爱马仕推出了“配货”政策——想要购买限量版?首先得消费满1699元才有资格。二手市场的溢价更是超过了25倍,有人甚至借钱去囤货,希望能够一夜暴富。当英国的黄牛为了抢购Labubu在商场争斗到停售时,这已经不再是玩具交易,而是一场裹着糖衣的投机游戏。
3. 让全球为中国设计赋能
最让我感到震惊的,是这种文化输出现象:泰国皇室为Labubu冠以“神奇泰国体验官”的称号,墨西哥人将其画进亡灵节的壁画,甚至在法国卢浮宫联名推出的款式中,Labubu与蒙娜丽莎同框。东南亚的粉丝纷纷创作漫画和歌曲,而在北美,关于UnboxingMagic的话题播放量更是高达20亿。当中国的原创IP开始定义欧美年轻人的审美时,我才意识到,这一代年轻人已经不再崇洋,而是追求“华流即顶流”。
现在回头看我抽屉里积灰的Labubu(当初跟风买的),突然明白了王宁的一句名言:“消费从满足需求转向了身份构建。”有人为情感寄托买单,有人为圈层认同而氪金,而我曾经嘲笑他们“人傻钱多”,其实是在困在自己的实用主义的思维圈子里。泡泡玛特与200位国际艺术家合作,推出新品的周期缩短到45天,我才意识到,难以理解的新消费,根本反映了我对这代年轻人精神需求的无知。
也许我该庆幸,至少那只价值108万的薄荷色Labubu,并没有落到我手里。
发布于:江西省盛达优配-盛达优配官网-正规配资-股票配资网址导航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